國家和安徽省“十二五”規劃都明確指出,財政體制改革是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體制改革的內容之一。由財政投入形成的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是政府公共財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隨著社會經濟及各項事業迅速發展,公共服務需求不斷提高,這種財政投入必將顯著增長,社會關注度日益提高。探索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和公共財政管理要求的行政事業國有資產管理新模式,是“十二五”期間深化財政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從改革思路上說,當前推進這項改革需要認識以下幾點。
1、強化行政事業國有資產管理的關鍵在于更新理念。資產管理首先要明晰產權關系,按照改革開放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體要求,強化行政事業國有資產產權意識,樹立“國家統一所有,政府分級監管,單位占有使用,財政綜合管理”的管理理念,明確管理職責,建立并完善“財政部門、主管部門、資產使用單位”三級管理體系。適應行政體制改革和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迫切要求,牢固把握行政事業資產對履行經濟社會管理職能和促進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保障作用,改變“重資金、輕資產,重購置、輕管理,重增量、輕存量”的傳統靜態管理理念,將價值管理與實物管理相結合,確立共建、共享、共用和有序流動的動態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促進資產高效運轉、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根據公共財政改革和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內在要求,進一步推進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財務管理的有機結合,構建與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采購、非稅征管改革相互銜接的行政事業資產預算編制和執行體系,實現像管理資金一樣管理資產,創新財政主動理財方式和服務發展能力。
2、強化行政事業國有資產管理的根本在于健全體制。積極探索適合新時期行政事業管理要求的機制體制,按照所有權與使用權相分離,經營性資產與非經營性資產相分離,行政審批與具體管理事務相分離的總體思路,做好資產管理頂層制度設計,統籌規劃,系統銜接,構建有利于行政事業科學發展的長效機制。按照十七大報告“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制度”的要求,以“十二五”規劃對財政改革的總體要求為目標,以國家關于行政事業資產管理的綜合性制度辦法為基礎,聯系實際,敢于創新,逐步完善資產配置、使用、處置、收益、監管等相關配套制度,科學細化相應的內部工作流程,推進產權集中管理,規范資產處置和出租出借行為,實現陽光下操作。深入研究行政事業資產管理中出現的新情況、新課題,與時俱進,不斷發展,推動行政單位所屬經營性資產管理改革,加強文化體制改革過程中的文化資產管理,理順職責關系,創新管理方式,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激勵和制約機制,切實履行好對國有資產產權、收益分配的監管責任。
3、強化行政事業國有資產管理的前提在于夯實基礎。摸清行政事業單位資產“家底”,通過開展資產清理,全面掌握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狀況和收益情況,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政策宣傳,及時解決清查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努力消除影響清查質量的各種因素,從源頭把好數據質量關,建立資產管理數據庫,為科學管理提供真實可靠的數據基礎。加快資產管理信息化步伐,以實現資產動態管理為目標,結合“金財工程”的要求,全力打造資產管理信息平臺,加快資產管理信息系統升級和功能研發,加強資產管理信息系統與預算編制、國庫支付、非稅征管、政府采購等其他財政業務管理信息系統的一體化建設,建立資產信息資源共用共享機制,為科學管理提供高效便捷的技術基礎。切實推進資產管理標準體系建設,從建立科學的公共資源配置機制出發,在分析清理現行資產管理標準的基礎上,針對不同行業、不同性質、不同用途的資產,廣泛調研,科學分類,逐步研究制定涵蓋各類資產的配置標準體系,為科學管理提供均衡規范的標準基礎。
4、強化行政事業國有資產管理的核心在于提升績效。強化管理的目標是提高資產管理績效,按照十七大報告提出的“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基本要求,從更好地向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出發,深入研究單位職責與經費保障水平、工作績效與資產配置標準間的關系,建立資產配置與事業發展需求相適應、與公共服務水平相匹配的動態機制。積極推進資產績效評價實踐,探索建立行政事業資產績效評價方法、指標體系、評價標準和評價機制,不斷拓展績效評價范圍,豐富績效評價內容,創新績效評價方法,形成單位自我評價、主管部門評價、財政部門評價和社會公眾評價相互獨立、互相補充的全方位評價體系。加快建立評價結果應用機制,推動績效評價結果與資產配置掛鉤、與預算安排掛鉤,加強對部門預算安排、資產購置支出的激勵和約束,探索建立績效評價結果通報制度和績效評價信息公開制度,增加政府公共支出透明度,提高社會公眾理財參與度,讓不動的固定資產,發揮出最大的社會經濟效益,為逐步實施績效預算管理打下良好基礎。
改革和完善行政事業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有其復雜性和艱巨性,我們只有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解放思想、勇于創新,在改革實踐中不斷探索,才能扎實深化這項意義重大的改革,達成改革目標。(作者單位:省財政廳)